第1型糖尿病
第1型糖尿病屬於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是指胰島β細胞被破壞,導致胰島素缺乏,常發生於兒童或青少年,患者須終身注射胰島素。
- 症狀: 倦怠 夜尿 尿床 腹痛 嘔吐 脫水 多喝 多吃 多尿 體重減輕 呼吸急促 意識喪失
- 併發症: 酮酸中毒 酮酸血症 低血糖 視網膜病變 腎臟病變 神經病變 腎功能衰竭 白內障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第1型糖尿病屬於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是指胰島β細胞被破壞,導致胰島素缺乏,常發生於兒童或青少年,患者須終身注射胰島素。
新冠肺炎(COVID-19)是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又稱新型冠狀病毒)所引發的高度傳染性疾病。在2019年末於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首次被發現,之後迅速擴散至全球,逐漸變成全球性大瘟疫,成為人類歷史上大規模流行病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 WHO)於2020年1月30日公布此為一公共衛生緊急事件,2月11日將此新型冠狀病毒所造成的疾病稱為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2019),國際病毒學分類學會則將此病毒學名定為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國內於2020 年 1 月 15 日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2020年 1 月 21 日出現第一起境外移入確診個案, 2021 年 5 月爆發第一次社區感染;2022年Omicron 變異株流行,截至7月底,全國染疫人數突破四百萬例。 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染、近距離密切接觸或經由染污物品間接接觸,甚至氣溶膠傳染。常見症狀為類流感症狀,例如發燒、四肢無力、疲倦、咽喉疼痛、流鼻水、乾咳等,也可能伴隨有嘔吐、腹瀉、味覺或嗅覺喪失等,部分病人會轉為中重症如肺炎、呼吸窘迫、呼吸衰竭等,但也有人沒有明顯的症狀,卻仍具有傳染力。 部分 COVID-19 患者在急性期康復後,會有持續性或新出現的症狀,稱為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 (post-COVID condition)。也有患者於感染後很長一段時間仍受到症狀困擾,被稱為「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 由於新冠病毒問世僅2年多,且變異株不斷出現,缺乏長時間的研究數據,目前還不知道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全部影響。 目前預防COVID-19的方法包括接種疫苗及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等NPI(非藥物性介入措施),隔離與檢疫是避免病毒傳播的有效方法,但隨著病毒傳播迅速及致死率下降,各國陸續放寬隔離與檢疫措施。
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的大腸癌,初期只會出現大便潛血,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左側的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長出的癌症中後期後比較會有大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症狀,可是一般人又很容易把這些症狀誤認為痔瘡,因此延後就醫。 不幸的是,當症狀嚴重就醫時,常常已經末期,也就是已經有淋巴腺、肝臟、肺臟或甚至骨骼轉移。事實上,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從良性息肉演變而來,經過10年的時間慢慢從良性的息肉演變成惡性疾病甚至轉移,所以基本上大腸直腸癌癌細胞惡性度不像胃癌、肺癌或是肝癌那麼高,所以是一種治癒率較高的癌症。 如我在第1期就發現、治療,則存活率可高達90%;第2期和第3期的大腸直腸癌若及早手術治療,平均治癒率也有80%以上;廣泛轉移的大腸直腸癌,平均也可以活2年半的時間。因此衛福部針對50-74歲的年長者,有每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iFOBT)補助,以期及早診斷出大腸直腸癌並治療。 大腸直腸癌可以分為0-4期共5期。第0期時,大腸直腸癌仍在腸黏膜上,透過大腸鏡即可切除;第1期時,腫瘤已入侵黏膜下層及肌肉層;第2期時,腫瘤已鑽入腸壁,而更進一步侵犯漿膜層;第3期是指癌症擴散進入鄰近的淋巴腺,但尚未轉移到其他器官;到了第4期,癌細胞已擴散、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肝臟、肺臟等。
月經來潮後,一直到更年期停經前的女性,80%會在月經前約一週的時間,出現情緒低落以及肌肉酸痛、腹部鼓脹等超過150種,情緒、生理不適並存的症狀,即為經前症候群。其發生的時間點,落在黃體期後期,也就是月經前1-2週,而在月經結束後,症狀即會好轉。3%-8%的女性,會因為嚴重的情緒症狀影響正常生活機能,而發展成經前不悅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PMDD),屬於「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列入的精神疾患之一。
香港腳又稱為足癬,是一種常見的足部皮膚病,因溼氣而導致黴菌的感染,好發於夏季,具傳染性,後期可能發展蔓延至患者個人的其他部位,例如腹股溝、腋下等處,亦可能透過接觸傳染他人。醫學上分為三類型: 1、水皰型:腳趾間冒發大水皰,夏天最為嚴重,奇癢無比。 2、糜爛型:趾間除水皰外尚有紅腫發炎的現象,甚至感染細菌產生化膿潰瘍。 3、角化型:足部水皰很少或幾乎沒有,也不發癢,但腳後跟及足緣的皮膚表層不斷角化、脫屑和龜裂。
結膜下出血是眼睛結膜下的微血管叢破裂並造成出血。由於結膜下出血的位置在眼球的表面,很容易發現,其臨床表徵就是在眼白的位置突然出現一片血紅,讓人怵目驚心。一般沒有什麼症狀,發生時病患通常毫無知覺,僅少數會感到一陣輕微的刺痛,之後才發現眼白部份一片血紅,但視力不會因此受影響。 一般而言,結膜下出血並不需要治療,它會在1、2周內自行吸收,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可以考慮局部冰敷緩解不適,但如果結膜下出血反覆發作,則要考慮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及血液等疾病。
突發性耳聾為耳鼻喉科的急性病症,醫學上定義為短時間內(3天)突然發生的感音性聽力障礙,聽力檢查顯示連續3個頻率以上的聽力閾值變差超過30分貝。發生率男女相當,大部分發生單耳,極少數雙耳同時發生。 病因大部分不明,從內耳耳蝸至聽神經的異常,包括病毒感染、血管性問題、內耳水腫、到少見的聽神經瘤,皆有可能造成突發性耳聾。 治療黃金期為發生後1至2週之內,若突然聽不清楚,應儘速就醫接受專業耳鼻喉科醫師檢查,確定診斷後開始積極地治療,以期能達到最佳的聽力復原。
女性的子宮由內而外,可分為子宮內膜層、肌肉層、漿膜層,子宮惡性肉瘤是生長在肌肉層中。子宮體癌又可以分為子宮內膜癌和子宮惡性肉瘤,後者佔子宮體癌比約2~5%,相當罕見,占婦科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留的1%,子宮惡性肉瘤又可以細分為子宮內膜基質惡性肉瘤、平滑肌惡性肉瘤、癌惡性肉瘤(惡性苗勒氏混合腫瘤)、未分化惡性肉瘤…等數種。然而預後較差且復發率高,早期患者五年存活率約為25%至76%,若是發現的晚,存活率最低僅約10%至15%。子宮惡性肉瘤常被誤認為子宮肌瘤,因為兩者在超音波檢測時無法分辨,然而後者屬於良性腫瘤,因此常有延誤就醫之情形。
小兒麻痺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感染,有時可造成脊髓運動神經細胞的破壞,產生肌肉無力或麻痺現象。有麻痺症狀的感染,其死亡率約為2~10%,年齡愈大死亡率愈高。
糖尿病是一種因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能力降低所引起的病症。主要分為四種類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類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此四種類型的糖尿病的病徵大多相同,但是此四種糖尿病的致病原因卻有相當大的差異。 胰島素是胰臟中的β細胞所分泌的荷爾蒙,可幫助分解後的葡萄糖進入各組織細胞內,提供人體所需的能量,使血液中的血糖下降。 一般人的身體藉由胰島素來調控血糖,但當胰島素的量不夠,或身體對胰島素降血糖作用反應不佳時,葡萄糖就無法被利用,就會產生血糖過高的問題。血糖過高時,糖份經過腎臟時無法全部回收,而從尿液中排出,因此出現「糖尿」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糖尿病。
是指肌肉組織產生了發炎的現象,進而導致肌肉纖維的損傷,其臨床表現主要是漸進性肢體近側肌肉無力。皮肌炎比多發性肌炎多了皮膚症狀,初期以為是單純過敏.肌炎好發的年齡在青春期之前及四十歲左右,在台灣皮肌炎比多發性肌炎發生率高,年輕成人女性比男性多,此症不明原因,年齡越大者預後越差。確切原因不明,可能與遺傳、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環境、藥物有關。 這個疾病不論是小孩或成人,也不論是男性或女性皆可罹患,而男女的比率約為1比2。至於罹患成人型的皮肌炎者或多發性肌炎者,其合併發生惡性腫瘤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許多,尤其是以合併鼻咽癌為最多。此病年發生率約為人口的百萬分之五,因此台灣每年大約會出現一百多位新病人。
灰指甲是一種發生於指(趾)甲及其裡層的癬病,由黴菌感染所引起,一開始通常只有單個指(趾)甲發病產生異變,不久就累及鄰近其他完好的指(趾)甲,患者的指甲結構會徹底改變,變形、增厚,且顏色呈灰白色,故名灰指甲。臨床上,又可分為四種類型:遠端側緣甲下型、近端甲下型、白色淺表型、甲板侵入型。 1、遠端側緣甲下型最常見,病狀為黴菌侵犯趾甲的遠端側緣使其增厚萎縮,患部以大腳趾為多數。 2、近端甲下型則好發於免疫力有缺陷的患者,由念珠菌屬在趾甲近端引起病變。 3、白色淺表型為須癬毛菌趾間,導致趾甲表面變形變色,狀如混濁白色雲霧因而得名。 4、甲板侵入型:最後黴菌整個侵入趾甲,致使趾甲結構完全喪失、脫落,便為灰指甲最終型。
痔瘡是指肛門附近的血管組織增生,最常發生在靜脈,因此也稱為肛門部位的靜脈曲張。痔瘡分內痔與外痔,直腸與肛門中間有一條齒狀線,以內叫「內痔」,以外叫「外痔」,內外皆有則是「混合痔」。 內痔 以嚴重程度區分為4級: 第1級:內痔未掉出肛門口,無症狀 第2級:內痔排便時會掉出肛門口,在便後會自行縮回肛門口內 第3級:內痔在排便時掉出肛門口,卻無法自行縮回,須靠外力推回肛門內 第4級:內痔脫出肛門外,無法推回,亦即脫肛。 外痔 平常有肉塊凸在外,些微搔癢,若急性發作時,血管破裂造成皮下出血,會形成血栓硬塊,患者會感到劇烈疼痛、坐立不安,但每個人狀況不同,有些人外痔僅一處,嚴重甚至「一整圈」,疼痛感也差很大。
主要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骨質疏鬆症: A.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a.停經後婦女:>50歲婦女,蝕骨細胞活性上升,骨質疏鬆比例超過35% b.老年後:>50 歲老年人,造骨細胞活性下降,骨質疏鬆比例超過30% B.續發性骨質疏鬆症 a.長期服用藥物: b.生活習慣不良: c.內分泌失調: d.骨折高危險者: 症狀: (1) 髖骨骨折:台灣髖骨骨折盛行率全球第一, 因為骨折後長期臥床會增加肺部及泌尿道感染率, 須小心以對。 (2) 脊椎骨折:伴隨駝背, 背痛等, 須作椎體成型或是內固定減壓手術,不然可能會有心肺功能的影響及相伴的神經症狀。 (3) 手腕骨折:僅影響日常生活。 骨質疏鬆症為無聲疾病,早期沒有症狀如果疼痛發生,建議儘早就醫接受檢查。
主動脈剝離是罕見但高致死率的急症,常需及時的緊急手術治療以挽救病人生命。急性主動脈剝離在第一時間如果沒有進行手術治療,至少有50%的病人於發生後的48小時內會死亡,約71%的人會在2個月內死亡,一旦破裂甚至連進開刀房的機會都沒有,病人可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因出血過多而過世。 主動脈是將心臟血液輸送到全身的大血管,結構包含內、中、外三層,當內層有破裂使血液跑到中層及外層之間,血流便會將主動脈撕裂剝離成兩個腔室,造成主動脈剝離。若不幸血液從假腔破出,主動脈便破裂大量出血,是猝死常見的原因之一。國內主動脈剝離的發生率約每年十萬分之五到十,每年大約有近2‚000人發病。
大部分男嬰出生後,可看到每邊陰囊內各有一顆睪丸,若睪丸留在腹股溝或腹腔內,未降至陰囊,稱為隱睪症。隱睪症會使睪丸製造精子的能力受損,嚴重者會導致不孕。幼兒1歲前,部份隱睪有自行下降的機會,滿1歲時,若睪丸仍未下降,就要開始接受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
憂鬱症是一種同時涉及身體與心理的疾病,多數人偶爾會有心情不好的情況,但如果相關症狀很多,並長時間持續,造成生活上的障礙,即有可能是憂鬱症。憂鬱症的症狀包括心理及生理層面,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臨床九大症狀包括:(1)情緒低落、(2)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3)體重下降或上升、(4)嗜睡或失眠、(5)精神運動遲滯、(6)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7)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8)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9)經常想到死亡。上列症狀如同時出現5項(含)以上,並持續2周以上,即可診斷為憂鬱症。 依其嚴重性與持久性可細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類憂鬱症,輕度憂鬱患者的情緒與症狀通常不超過半年,且情況最輕微;中度憂鬱症病程則可能超過兩年,會影響生活品質和人際關係,但不至於影響生計的維持;最嚴重的是重度憂鬱症,患者常帶有明顯的功能障礙,成天情緒低落、退縮且無法外出、認知行動遲緩、無法正常工作與社交、嚴重自殺傾向,甚至進一步出現幻覺或妄想等其他精神疾病症狀。 憂鬱症在內科門診中很常見,卻容易被當成單一器官問題來處理,因而延誤治療時間,所以如遇上述多發性的身心情況出現時,最好儘早與家庭醫師會談,接受精神科的專業治療,透過藥物、心理治療並動員社群支持網絡,排除外在壓力事件,將可望讓病情好轉。 ●「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目前國內憂鬱症治療現況、藥物使用及如何選擇就醫場所: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depression
貓抓病是受到韓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ae)感染時所產生的疾病。一般來說,不論是家貓、流浪貓,都可能帶韓瑟勒巴通氏菌,因此貓抓病患者通常是因為遭到貓抓、舔或咬傷,引起韓瑟勒巴通氏菌感染,主要會造成紅色丘灶,約有50~90%的個案於抓傷部位出現丘疹;如果感染韓瑟勒巴通氏菌的患者,是平時免疫力好的大人,只會淋巴結腫大、輕微發燒,但如果是5歲以下幼兒、老人或免疫力較差的患者(癌症病患、器官移植病人及愛滋病帶原者或患者等),容易發展成全身性感染,導致神經視網膜炎、腦膜炎、心內膜炎、肝臟及脾臟的細菌性紫瘢(bacillary peliosis)等。 相關流行病學資料: .貓抓病沒有特別地域性,全世界都有可能出現,但較為罕見。美國每年貓抓病的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四。 .臺灣病例概況:臺灣在2007年通報179例,確定病例7例,大約每十萬人口確定病例數為0.03。(資料來源為疾病管制署) (1)性別:無差異。 (2)年齡:常見於小孩及年輕人。 (3)月份:常見於夏末及秋冬。 (4)地區:無差異。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同時屬於國健署公告的罕見疾病,發生率約為1-2/10,000,且為嬰兒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疾病。主要病症為肌肉無力、萎縮,依照發病年齡、症狀輕重,分為五類型: 第0型患者在妊娠時期就有症狀表現,嚴重肌張力低下,通常在幾周至6個月前就會病逝。 第一型患者發病於出生半年內(出生兩周內又細分為1A型,兩周至三個月為1B型,三至六個月為1C型),嚴重程度高,無法靠自己站立或坐下,且會出現無法吞嚥、呼吸困難等症狀,多在兩歲前因呼吸衰竭病逝,平均壽命為8-10個月。 第二型患者的發病時間約在出生後半年到一歲半之間,嚴重程度為中度,患者可以靠自己獨立坐,但因為下肢肌肉無力,無法站立或走路,約7成患者可超過25歲,僅少部分患者孩童時期就因感染而死亡。 第三型患者在一歲半後才發病,症狀較輕微,像是僅在跑步或上下樓梯等特定活動時會造成不便(近端肌肉無力),患者通常壽命與一般人無異。 第四型患者在成年後才會發病,通常運動能力跟壽命與一般人無異,不過較容易疲勞跟近端肌肉無力。
腎臟位於後腹腔脊柱的兩旁,主要負責生成尿液和排泄尿液。廣義的腎臟腫瘤包含了血管脂肪瘤,腎囊腫等良性腫瘤及惡性腫瘤。其中惡性腫瘤佔1~5%,又稱為腎臟癌。
雄性禿是一種跟雄性荷爾蒙和基因遺傳有關的落髮。先天的基因遺傳使得頭皮毛囊對雄性荷爾蒙比較敏感,逐漸導致頭皮毛髮變細、毛囊萎縮以及落髮。雖然主要發生在男性,但女性也可能會發生。 雖然都是雄性禿,但男性雄性禿及女性雄性禿表現方式不盡相同。台灣大約有20%的男性40歲以前會發病,而患者比例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大部分雄性禿是沒有合併的相關疾病。如果沒有相關的症狀,不一定需要執行進一步的檢查。 但是有一些文獻有提出,男性會有比較高的比例會罹患代謝性疾病、高血壓以及攝護腺肥大。女性患者則可能合併雄性素過多症,就需要找出背後引發的原因,例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主要症狀有: 1.雄性禿的毛髮髮幹直徑變細、長度變短,整個頭髮也會覺得變薄變塌,頭髮摸起來較細較軟。 2.患者常伴隨頭皮出油量增加以及毛囊炎,少數可能有頭皮癢或痛的狀況。 3.落髮的位置會依性別而有所不同: 男性:先前額髮線退縮(M字型髮線),接著頭頂毛髮稀疏(地中海型禿),到晚期前額到頭頂完全禿髮。患者會保留兩側顳葉及枕部的頭髮。 女性:女性掉髮以頭頂或頭髮分線的地方為主,再慢慢擴散,髮線不一定會退縮。
單純皰疹是一種傳染性的皮膚病,由單純皰疹病毒(HSV,Herpes simplex virus)所引起,主要透過飛沫、及直接接觸患者傷口或分泌物所傳染。一般潛伏期約二到十天,主要症狀為出現一群小水泡,接著水泡破裂、潰瘍、結痂,病程約二十天。可分為原發性感染及復發性感染,原發性僅少部份患者會出現水泡或潰瘍及疼痛的症狀。水泡裡有病毒,除了無法避免的外力,不要刻意去擠破,水泡破了將使病毒到處散播。 依病毒侵犯人體部位之不同,又可分為兩型: 第一型單純皰疹(HSV -1),病灶主要出現在口腔、唇、眼、耳、頰等處的黏膜和皮膚,常見於嬰幼兒或兒童期的小孩,由家人或朋友的親吻、共用食器、毛巾所傳染,症狀為水泡或潰瘍及輕微疼痛感。此種皰疹也可能感染皮膚傷口,如在手指上的傷口即稱皰疹性膿指症。 第二型單純皰疹(HSV -2),病灶多為生殖器附近的黏膜和皮膚,也稱為生殖器皰疹,傳染途徑大部分是藉由性行為直接接觸,或新生兒經由母體產道感染。第二型的臨床症狀初次不明顯,不易追溯感染來源,二度復發時則有顯著的皮膚起水泡、潰瘍、刺痛,還可能產生排尿困難、尿尿有灼熱疼痛感、發燒、肌肉痠痛等。
尿失禁是指無法以意識控制排尿動作,產生漏尿的現象。平均產後婦女會有1/3出現的尿失禁問題。症狀輕微者,可同時合併藥物或凱格爾運動輔助治療,嚴重時可以手術治療。
半月軟骨破裂是一種常見的膝傷,通常是由於膝關節強力扭曲或快速旋轉,造成軟骨破裂。 可分成創傷型和退化型,退化型半月軟骨受傷多因自然老化造成,常與退化性關節炎一起發生。創傷型則多發生在運動員或年輕人身上,1/3的患者會同時合併前十字韌帶損傷。
熱痙攣是常發生於兒童身上的疾病,好發於6個月到6歲之間,盛行率達2~5%。其發生的時機大多在兒童發燒、體溫上升時,是因為腦部對於溫度反應較敏感所致。若是排除中樞神經感染等原因,屬於良性(典型)熱痙攣的患者,大都隨著年齡增長,就會痊癒,大多數患者並不會發展為癲癇,也不會影響智力發展。 反之,非典型熱痙攣,如患者6歲以後仍有熱痙攣情形,或是發生痙攣卻沒有合併發燒、體溫上升,就有可能是癲癇的潛在患者,應儘早就醫檢查。此外,熱痙攣有遺傳特性,許多患者皆有熱痙攣家族史。
肺泡蛋白沉積症是發生於肺部的罕見疾病,每百萬人中僅有約6-7人會罹患此疾病。其疾病特徵為肺部中累積大量的脂蛋白,這些脂蛋白是一種表面張力素,當肺部的巨噬細胞沒有辦法將其清除時,就會導致過量脂蛋白沉積而發病。約有1/3肺泡蛋白沉積症患者屬於無症狀患者。
自 2020年4月左右,世界各國專家紛紛發現,有一些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COVID-19)之後,發生侵犯身體多系統的發炎性疾病,之後並將此病通稱為「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 MIS-C是感染COVID-19後的一種免疫反應,與確診輕症或中重症無關。確診者康復後雖然病毒已清除,卻有可能出現罕見的高度炎性反應及多器官系統損傷,國外研究致死率約1%到2%。 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報告指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會在身體的多個器官觀察到嚴重發炎,包含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等。 有新冠病毒感染證據(PCR或快篩陽性)、發燒 3 天或以上,且合併兩項以上系統症狀: 皮膚黏膜和淋巴症狀,例如皮膚出疹、結膜炎(紅眼)、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脹 腸胃道不適,例如腹痛、嘔吐、腹瀉、盲腸炎 精神不佳、活力減低、倦怠 尿量減少,半天以上沒有尿尿 抽筋 嘴巴黏膜明顯乾燥 激動哭泣時沒有眼淚 除上述可觀察症狀,感染過新冠肺炎的兒童出現低血壓、心肌功能受損,包含心包膜炎、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以及凝血功能異常,還有發炎指數上升等臨床症狀,就可能是 MIS-C。 MIS-C跟兒童的另外一種心臟相關的疾病「川崎氏症」類似,但川崎氏症好發在5歲以下兒童,MIS-C則是6-12歲,且引發MIS-C最主要的前提是孩子曾經感染過新冠肺炎。 另外,成人也可能受到「成人多發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威脅,MIS-A的主要症狀包含心肌炎、心包膜炎等,或出疹子加上眼睛紅腫;其次會有新的神經系統症狀,例如患者以前沒有癲癇,現在卻出現癲癇症狀,還有低血壓、腹痛、嘔吐或腹瀉,以及血小板減少等。MIS-A判斷比兒童MIS-C更困難,因成年人受到慢性病等影響的變因更多。 根據美國CDC的MIS-A病例定義,年齡超過21歲且住院24小時以上或因疾病而死亡,臨床標準為住院前24小時或更長時間、或住院前3天內有主觀發燒或客觀發燒紀錄(超過38度),且在住院前或住院前3天內至少符合臨床標準中的3項,且至少1項必須是主要臨床標準。
骨盆腔炎是子宮、卵巢、輸卵管及骨盆腔腹膜因為感染而發炎的病症,此發炎情形多是由細菌感染引起。骨盆腔炎與性行為高度相關,好發於15至44歲間,約有1%–3%女性會患有此疾病。骨盆腔炎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若是持續反覆發炎,有可能引起膿瘍,導致輸卵管沾黏,造成不孕;也有可能因為嚴重感染導致敗血症或腹膜炎而死亡。根據資料,反覆罹患三次骨盆腔炎者,不孕的機率高達40%。
過敏性結膜炎主要是由過敏原或刺激物引發過敏反應所引起,常發生的部位在眼瞼與結膜,上面具有許多肥大細胞(Mast cell),當受到常見的過敏原例如:花粉、灰塵和黴菌,就會刺激肥大細胞上表面的免疫球蛋白E(IgE)引發後續一連串的免疫反應,會導致病人感受到眼睛搔癢難耐、眼瞼充血等過敏症狀。過敏性結膜炎主要可分為兩種大類型: 1.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這類型的過敏性結膜炎與季節性過敏有關,常發生在春季和夏季,少見在秋季。主因是接觸大自然的花粉、花草或其他空氣傳播的過敏原,接觸後引起急性的過敏反應,導致眼睛癢,結膜和眼皮等處也會出現水腫,因此引起過敏性結膜炎,一般多在一天內緩解。 2.常年性過敏性結膜炎:常年型全年持續存在,主要由動物皮屑、灰塵和黴菌孢子等室內過敏原所引起,有時隱形眼鏡也會導致,這類的過敏原大多長久存在,經年累月的慢性刺激因而導致過敏性結膜炎。病人多半會眼睛癢和異物感,檢查多半會有結膜充血或水腫,嚴重時結膜也會出現乳突狀凸起等較為嚴重的發炎反應 另外三種眼科疾病也是免疫相關引起的結膜問題,引起的問題更為嚴重:異位性角膜結膜炎、春季性過敏性角結膜炎和巨乳突結膜炎就有可能傷害角膜,引起較為嚴重的後遺症。過敏性結膜炎一般可以使用冰敷、人工淚液沖出過敏原,藥物或發炎物質來緩解過敏症狀。最核心的問題,仍是避免接觸過敏原。 ★本文共同審稿醫師:林口長庚醫院角膜科研究醫師 潘立岩
乳房葉狀瘤是一種較罕見的乳房腫瘤,僅佔乳房腫瘤的1%,可分為良性、惡性,以及介於良性與惡性中間的「邊緣性」三大類;大多數乳房葉狀瘤屬於良性腫瘤。乳房葉狀瘤同時具有「間質成分」與「皮質成分」,當間質成分過度增生,擠壓到皮質成分,產生葉片狀的外觀,故稱為乳房葉狀瘤。乳房葉狀瘤因增生迅速,加上症狀以無痛腫塊為主,患者較不易注意,發現時體積通常較大,可能多達20公分。 癌症轉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良性乳房葉狀瘤幾乎不會轉移;邊緣性乳房葉狀腫瘤的轉移機率為4%;惡性乳房葉狀瘤轉移機率較高,可達22%。轉移的部位則以肺部、骨頭、肝臟及胸壁較為常見。
猩紅熱是兒童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疾病,傳染途徑為飛沫或接觸造成感染,目前尚無疫苗可以預防。致病因是感染了A群鏈球菌,傳染力強,在人潮聚集的公共場所容易爆發群聚感染,若未適當治療,可能引起心臟及腎臟的併發症。 主要的流行季節為冬末初春,好發於5至15歲的孩童。感染後約1至7天,患者會出現發燒、喉嚨痛、腹痛;舌頭紅腫,類似草莓的外觀;皮膚出現砂紙般粗糙、可能發癢的紅疹等症狀。治療上給予適當抗生素,期間應遵從醫囑,不可因症狀明顯改善就自行停藥。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是一種極少見的自體免疫血液疾病,不管在英國、美國(Oklahoma Registry or Harvard TMA Registry)、澳洲或是日本,發生率均是每百萬人中2-6例。以彰化基督教醫院2009-2019年期間的臨床數據經驗,十年臨床診斷加上實驗室診斷共27例TTP,發生率是一百萬人中有1.8例,推估,全台每年約新增40例TTP患者。 患者體內「ADAMTS13酶」活性低落,無法正常切斷凝血蛋白溫韋伯氏因子,就會導致全身血管中,出現多處血小板過度聚集造成的血栓,疾病來勢洶洶,需要緊急血漿置換救命。 血栓常發生在大腦、心臟及腎臟,導致器官受損,嚴重者甚至侵犯神經並造成患者意識模糊、昏迷、癲癇…等症狀。且患者全身各處皆出現血栓,分別聚集大量血小板,故患者血液循環中的血小板數量不足,使凝血功能異常,血管組織破裂、出血,皮膚出現紫斑。此外,血栓使血管狹窄,紅血球無法通過而破裂溶解,則會造成貧血症狀。 同時出現破裂狀紅血球。 【想看更多關於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的治療困境,請點入TTP專題:https://bit.ly/3imKIV1】
漸凍人症的全名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屬於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的一種。 此疾病會導致患者的運動神經元在短短數年間漸進式的凋亡,使患者出現肌肉萎縮、四肢癱瘓、無法言語、無法進食吞嚥、甚至無法自主呼吸等症狀。 患者的意識與認知功能通常不會受到影響,且感覺正常,就像是活生生的靈魂被禁錮在一個僵死的軀殼裡,無法與外界溝通。目前醫學所提供的治療僅能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極少數家族遺傳患者可能提早至20-30歲發病。男女比約為1.5比1,盛行率約10萬人中有3-5人罹病。 起始症狀通常為單一肢體的無力與肌肉萎縮,隨著病情的惡化逐漸蔓延到其它肢體及口咽部。伴隨症狀有肌肉顫動(fasciculations)、體重減輕、容易疲勞、構音困難、無法吞嚥、呼吸衰竭。
輪狀病毒屬於單股RNA病毒,在病毒歸類上被歸類為呼腸孤病毒科(Reoviridae)。輪狀病毒是透過糞口傳染,是5歲以下幼兒腸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會引起嘔吐、水瀉(拉肚子時呈現水狀)、發燒、腹痛、食慾不振、甚或脫水等症狀。在已開發中國家,因為醫療水準較高,輪狀病毒腸胃炎很少造成嬰幼兒死亡,但因嚴重水瀉需住院的比率仍高。但在2008年,輪狀病毒一年可造成全世界45萬名嬰幼兒死亡,特別是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感染輪狀病毒後死亡數較多。
痛風在臨床上是指一種極度疼痛的關節炎。當體內嘌呤代謝異常導致尿酸濃度太高時,尿酸就會在血液中呈現過度飽和狀態,於是就會以尿酸結晶的型態沉積在人體的組織裏,誘發出不同型態的疾病,因此控制尿酸值在正常範圍,為有效治療痛風發作的唯一途徑。 患者經常會在夜晚出現突發性的關節發炎,關節部位出現嚴重的疼痛、紅腫和炎症,疼痛感逐漸嚴重,甚至無法忍受,持續幾天或幾周不等。當疼痛發作時,患者會在半夜熟睡中疼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類似於大腳趾被火燒一樣。有超過50﹪的病人首次發作的部位在腳大拇指第一關節處,但發病的關節不限於此,還常見於手部的關節、膝蓋、肘部等;發病的關節最終會紅腫、發炎,甚至破壞骨科、關節,活動受限,最後影響日常生活。症狀會反覆出現,所以一旦關節出現強烈、突然的疼痛後,就要及時看醫生,做好症狀管理和預防併發症。
百日咳是一種侵犯呼吸道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由百日咳桿菌所引起,好發於嬰幼兒,但成人亦會感染。百日咳的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特徵為陣發性的嚴重咳嗽、呼吸時有哮喘咳聲、咳嗽後嘔吐、咳嗽後臉潮紅或臉色發紫等。得過百日咳通常可以獲得較長期的免疫力,但並沒有研究顯示可終生免疫,且接種百日咳疫苗3~5年後,抗體便會開始下降,若無追加疫苗,都會成為易感宿主。目前台灣疫苗接種率相當高,百日咳病患多是因為成人帶菌回家,散播給家中尚未接種、免疫力較差的嬰幼兒。
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炎或糜爛出血的症狀。可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兩種。
胰腺癌為由胰臟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
胃屬於消化系統的一部份,在上腹部中間偏左的位置。胃病是胃多種症狀的統稱。
起源於腦下垂體胚胎發生過程中殘存的扁平上皮細胞,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顱內良性腫瘤,多生長於腦底部的腦下垂體附近,雖然在組織分類上屬於良性瘤,但可能侵入鄰近組織,手術切除後仍有可能復發。大多數患者為5-14歲的兒童,成年人偶爾也會患病,發生率約佔兒童腦瘤之5-10%。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原本屬於子宮裡的內膜組織,剝落後在體內到處蔓延,若跑到卵巢內生長,則形成所謂的「巧克力囊腫」;跑到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肌腺症」;跑到腸胃附近,就容易產生腹瀉、胃腸疼痛及腹腔內沾黏。此疾病十分常見,國內40~50 歲的婦女發生率達30%。 不孕症患者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例高達25-50%;子宮內膜異位症約有30%-50%的比例會不孕,經治療不但可以解除經痛問題,原本不孕者也多能順利懷孕。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復發率很高、不易根治,治療之後仍應持續追蹤檢查、或持續用藥物治療,而如果患者有懷孕打算,通常醫師會鼓勵把握治療後子宮乾淨的黃金期趕快受孕。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易高燒達39、40度,傳染力強,若全家都出現感冒症狀,有高達90%是流行性感冒。
急性結膜炎俗稱為「紅眼症」,主要是因為眼睛結膜受到感染導致急性發炎所致。
腦中風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腦中風兩類。缺血性腦中風是國人最常見的中風,意指因血管阻塞,造成腦血液流量不足,使腦部組織缺血壞死和功能喪失,引起原因又以腦栓塞和腦血栓最為多見。缺血性腦中風發作之前,病患可能會有暫時性腦缺血(俗稱小中風)的症狀,包括突發性單邊手腳發麻無力、語言障礙、視野模糊、平衡感喪失等,發生時間短暫很快就恢復,卻是腦中風的重要前兆。腦頸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狹窄是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的重要因素,故除了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病患及長期吸菸者,也都是好發族群。 >>【延伸閱讀】缺血性、出血性…腦中風症狀與危險性比較!劇烈頭痛恐是最嚴重的腦動脈瘤破裂
失智症是一種大腦功能漸進退化的智能障礙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依照病程進展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其他像是語言、算術、空間感、時間概念、抽象思考、社交能力、判斷力等也會出現障礙,產生異常行為,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嚴重影響日常起居,伴隨這些行為的心態很可能變得疑心病重、被害妄想、憂鬱、焦慮、容易與他人起衝突。 失智症大致可分為退化性與血管性兩類。退化性包含: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亨廷頓氏症造成的失智。阿茲海默症屬中樞神經系統的退化,特別侵襲腦部對於記憶、認知、語言的部分,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額葉及顳葉失智症主要病症在於語言表達障礙和個性、情緒改變,路易氏體失智症則在於認知功能障礙、重複性的跌倒、出現幻覺等。而血管性失智症為腦血管疾病引起,較危險的病理發展是患者大腦可能持續萎縮,進一步引發腦部病變、二次中風、腦梗塞,致死率相當高。有時,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又會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發作,統稱為混合型失智症。
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膽汁,膽汁則可以幫助油脂食物的消化,膽囊癌非常少見,大部份的膽囊癌在發現時都已很難治療處理,若是膽囊癌已到末期,也無法將膽囊切除治療。
痛風是一種尿酸代謝出現異常,導致尿酸在體內堆積所引起的慢性病,急性痛風發作是因為尿酸結晶被白血球吞噬引起的,造成急性的關節疼痛,嚴重時有可能在關節周邊發現痛風石的沉積。痛風發作的疼痛程度可排入20大嚴重疼痛的疾病之一,劇烈疼痛會讓人覺得連風吹過關節都無法忍耐,因此稱為「痛風」。 痛風病人因尿酸偏高,併發腎結石、腎臟病變的機會也較常人高出好幾倍,這是因為腎臟是人體排除尿酸的重要器官,若血中的尿酸過高,尿酸鹽結晶容易沈積在腎臟的間質組織中,導致其中的腎小管的破壞和腎絲球的硬化,最終導致痛風腎病變與腎結石。這段過程也會受到其他共病的影響,而加速腎病變的發生,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等。 「尿酸過高」是造成痛風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當血中尿酸值高於7.0mg/dl就稱為「高尿酸血症」,此時高機率會引起痛風。如果男性大於13 mg/dl,女性大於10 mg/dl,則會有引起腎功能損害的危險。
天疱瘡是一種皮膚黏膜自體免疫水皰性疾病。為慢性、復發性、嚴重性表皮內水皰疾病。這種疾病是因為患者自體的B 細胞產生抗體,攻擊皮膚細胞間的橋樑--「細胞間隙蛋白」,這種蛋白本來是負責把細胞跟細胞連在一起,就像是水泥把磚塊黏在一起,當這個蛋白受到攻擊後,表皮細胞就變成一塊、一塊獨立的磚塊,再也無法連在一起,使得患者皮膚輕輕一碰就破皮、起水泡。 此症好發於 50~60歲中年人,男女間無發生率差別。每年每百萬人約0.5~3.2人的發生率。可依症狀分成四種型態: 尋常型天疱瘡、增殖型天疱瘡、落葉型天疱瘡和紅斑型天疱瘡。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好發的第一位。乳房是由乳腺小管、乳腺小葉及腺泡上皮構造所組成的,主要功能是製造乳汁。乳癌是由於惡性腫瘤侵略並破壞乳房正常組織而形成的癌病腫瘤,是比較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分為0-4期,第0期原位癌的5年存活率約97.7%。
腎臟病跟高血壓的關係 就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兩者可以互相因果,即使是目前研究又無法區分的那麼清楚。高血壓是導致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衰竭)的主要原因。同時慢性腎臟病的疾病發展過程中,也會引起一種稱為「腎性高血壓」的高血壓。 高血壓會對腎臟中的血管和過濾器造成損害,使清除體內廢物變得困難。高血壓腎病變就是血壓高的時候,灌流到腎臟的血流壓力也會增加,而高血壓往往在無形之中已經對腎臟造成傷害,加上前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病人往往到了第3~4期慢性腎臟病才發現並治療。高血壓腎病變也有醫師使用高血壓性腎病變。一旦惡化到尿毒症時,此時只能進行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 這類疾病的治療主要以降壓保腎類的藥物,例如:血管張力素(簡稱ACEI)類藥物和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簡稱ARB)類高血壓藥物,讓病人腎臟功能改善;第5期慢性腎臟病病人則需使用透析治療或是腎臟移植。想要預防高血壓腎病變的發生,就必須儘早發現並治療高血壓。
退伍軍人症是肺炎的一種。病程從厭食、身體不適、肌痛與頭痛等症狀開始,可產生乾咳、高燒、嚴重肺炎甚至呼吸衰竭及死亡。
唇皰疹是在口腔附近或面部其他區域形成的紅色、充滿液體的水泡。在極少數情況下,手指、鼻子或口腔內可能會出現唇皰疹。它們通常以斑塊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唇皰疹可能會持續兩週或更長時間。 一種稱為單純皰疹的常見病毒會引起唇皰疹。它們可以通過親吻等密切接觸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即使它們不可見,也具有傳染性。 5歲以下的兒童口腔內也可能有唇疱疹,並且這些病變通常被誤認為是口腔潰瘍。口腔潰瘍僅涉及粘膜,不是由單純疱疹病毒引起的。 唇皰疹無法治癒,它們可能會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復發。口服抗病毒藥物可用於治療唇皰疹並防止它們復發。
從胃任一部位發生癌變,長出來之惡性細胞的腫瘤都被稱為「胃癌」,包括腺癌、淋巴癌、惡性肉瘤等,不過由胃黏膜腺體細胞長出的腺癌佔了絕大多數,因此一般通稱胃癌指的就是胃腺癌。
吸入性肺炎是指因為嗆咳,導致上呼吸道的分泌物、逆流的胃酸、嘔吐物、食物等嗆入肺部造成的肺炎。 吸入性肺炎區分為兩類: 細菌性肺炎 反覆將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嗆入,造成細菌從上呼吸道跑進肺部,引起肺炎。病原菌除了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外,還常包含厭氧菌。臨床症狀常合併咳嗽、痰量增加、呼吸窘迫、發燒等症狀。 化學性肺炎 如嗆入胃酸等有害物質造成急性的肺部損傷,臨床表徵有突然出現呼吸困難、低氧血症、心搏過速等。
腸胃道黏膜被細菌、病毒等侵入,造成腸黏膜及胃黏膜發炎。急性腸胃炎也是夏季的常見疾病。
尖銳濕疣,俗稱菜花,又稱肛門疣貨尖形濕疣,是一種常見且令人困擾的疾病。是因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第 6 型及的 11 型所引起的疣狀贅生物,主要侵犯肛門及會陰部的皮膚。外觀上,看起來如同花椰菜一般,大小可從筆頭至豆子般不等。這種疾病是由病毒所引起,這種病毒的傳染方式是藉由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傳染,如性交或肛交。
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它並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多好發在包含阿茲海默失智症等各種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出現行為或意識上的混亂,或是原有的精神行為症狀變得更嚴重,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 要預防症狀出現,需要為病人固定的生活作息,家屬可觀察失智長者是否有生理需求,包括上廁所、喝水等,早上固定時間起床並盡量照到陽光,避免白天睡太久,中午可適度休息30分鐘。午休後安排患者喜歡的活動,包括唱老歌、吃喜歡的食物或散步,並保持室內光線明亮,避免產生陰影。若長輩出現相關症狀,家屬可紀錄時間及表現行為,透過調整作息觀察症狀是否改善,或尋求醫療協助。
扁桃腺是由淋巴組織組成,位於口咽的兩側。扁桃腺炎即是指扁桃腺及淋巴組織有發炎現象,分為急性與慢性扁桃腺炎。急性扁桃腺炎較常見,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若治療不當或反覆感染即會變成慢性扁桃腺炎。
川崎病是一種急性全身性血管發炎症候群,會引起皮膚、口腔眼睛黏膜、頸部淋巴結和心血管病變,目前尚不清楚致病原因,但亞洲地區的盛行率明顯高於其他西方國家,顯示此病可能與基因有所關聯。 川崎病好發於5歲以下幼童,發生季節以4~6月居多,主要症狀表現為持續發高燒超過5天,伴隨眼結膜充血、嘴唇乾裂、四肢浮腫、頸部淋巴結腫大、皮膚紅疹等症狀。若未及時治療,可能侵犯心臟血管系統,引起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川崎病也是兒童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月經失調是指女性月經週期、經期、出血量異常,是常見的女性疾病。
根據國內長庚醫院的統計數據,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大概是一般人的20倍,如果沒有積極治療,糖尿病病人在 10到15年內,有80%機率會併發 糖尿病腎病變。因此,糖尿病病人需密切注意血糖、血壓、血脂的變化,避免讓腎臟處於高血糖的狀況,導致腎絲球被破壞,影響到腎臟排出廢物和過多水分的能力,導致病人腎功能下降。
二尖瓣(又稱僧帽瓣)是位在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兩片一組瓣膜,負責控制血液流向。當左心室舒張時,瓣膜就會隨之打開,讓左心房的血液順利流向左心室,接著當左心室收縮時,瓣膜會關起來,讓血液流進主動脈送到全身。 「二尖瓣膜脫垂」指的是兩個瓣膜中的一個瓣膜異常增生,讓二尖瓣看起來變肥厚以及鬆弛,以致於當左心室在收縮時,部分的二尖瓣膜會突出到左心房内,而形成二尖瓣脫垂。較嚴重者瓣膜無法緊閉,使得部分血液會在左心室收縮時逆流回到左心房,稱為二尖瓣閉鎖不全。
卵巢囊腫,俗稱水瘤。最常見的是功能性囊腫,主要包括濾泡囊腫和黃體囊腫。臨床上,約有八成的卵巢囊腫破裂是因為卵巢內的黃體囊腫破裂。破裂的原因通常是排卵造成的自發性破裂,又或是腹部受到外力的擠壓或撞擊,如搖呼拉圈、激烈性行為、舉重物等運動所導致。濾泡或黃體囊壁破裂後會造成內出血,當血液流出到腹腔時,會引發急性下腹部劇痛、噁心嘔吐等症狀。一般出血量不多,通常會自動止血,僅少數出血情形嚴重者,須即時動手術處理,否則可能引發休克甚至死亡。卵巢破裂以生育期年輕女性最為常見,一般發生在月經週期的後半期。
眩暈症是極為常見的症狀,根據統計數字,全球近20 – 30%的人口為眩暈症所苦。眩暈症發作時,患者會有極為不適的感受,包括天旋地轉、走路顛簸無法平衡等,甚至伴隨噁心、想吐的症狀。許多患者常將一般的頭暈誤認為眩暈症。兩者主要的辨別方式,是由於眩暈症主要病因來自身體平衡系統病變,因此患者會有周遭景物扭曲、身體不平衡等感受;若是單純的頭暈患者則較不會有此類症狀。
這是一種少見的癌症,源發於肌肉、骨骼、神經、軟骨、肌腱、血管、脂肪或結締組織。惡性軟組織肉瘤分類上相當複雜,若依組織型態分類約有五、六十種不同的型態,最常見的組織型態包括脂肪肉瘤、惡性纖維性組織細胞肉瘤、纖維肉瘤、平滑肌肉瘤、滑液囊肉瘤、惡性周邊神經鞘瘤及無法分型的肉瘤等。治療要依據惡性肉瘤的種類、惡性程度、分期、及手術切緣是否乾淨而定。 惡性軟組織肉瘤初期可能沒有什麼症狀,等到腫瘤長大到一個程度向外侵犯或壓迫造成神經疼痛或器官壓迫時,往往腫瘤體積已經相當巨大,不易以手術完整切除,造成治療上的困難;而且這類腫瘤惡性度也相當高,非常容易經由血液轉移到遠端器官,如肺臟及肝臟等,預後不良。
白內障是指原本清澈透明的水晶體變混濁,導致光線無法完全穿透而造成視覺模糊,而且是無法以眼鏡矯正的現象。白內障通常又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情形,其中又以後天性的老年人白內障最為常見。 老年性白內障是種自然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加,眼球內部的水晶體會慢慢發生硬化、以致於逐漸混濁不透明,導致視力慢慢減退,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工作,老年性白內障可說是銀髮族最常見的疾病。 白內障主要發生在眼睛內部的水晶體,常見症狀包括視力不穩定、視力模糊、複視、畏光、夜間炫光、色彩感知異常等。如果不及時治療,白內障可能引發併發症,如青光眼和虹彩炎。 常見的白內障的前兆有以下6個,如果有以下的徵兆,務必進一步由眼科醫師診斷: 看遠視力減退,或有一眼呈現不穩定 看近老花眼度數加重,感覺不適 電腦驗光度數變化大,常須更換眼鏡 室內室外視力變化大,夜間視覺變差 若遮擋一眼,其一對比敏感度差,有時出現眩光及光暈 視覺像是玻璃變髒又變黃,嚴重者也會致盲 白內障的成因與種類有關,白內障的種類包括老年性、外傷性、併發性、先天性、代謝性、藥物性和後發性等。容易患白內障的高危險族群包括年齡55歲以上的人、遭受眼睛外傷、代謝性疾病患者、長期使用某些藥物、高度近視者等。 診斷白內障通常需要眼科醫師的評估,並包括裂隙燈檢查、眼壓檢查、眼底檢查等。白內障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手術通常包括水晶體乳化和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的時機取決於個人生活需要和視力受損程度。 手術後需要嚴格遵循照護細節,以避免感染和其他副作用。此外,預防白內障的措施包括避免日曬、禁煙、攝取特定營養素、避免眼部外傷等。在接受手術之前,患者需要處理任何基本健康問題,接受眼睛檢查,填寫同意書,並遵循飲食和藥物的指導。此外,手術前要服用鎮靜劑以減輕焦慮。
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由於腫瘤通常長在肺部周邊,患者多半沒有自覺症狀。肺癌分成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型,兩種類型的癌細胞生長、分化及擴散速度不相同,臨床治療也不同。 肺腺癌在東亞地區,包括台灣有獨特的特色,肺腺癌患者以不吸菸者(尤其是女性)居多,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 中研院於109年7月發表研究結果,中研院化學所所長陳玉如與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團隊發現,肺腺癌和人體體內APOBEC酵素突變特徵的高低,以及致癌物曝露有關,如可能受到加工食品添加物、環境因素等影響;同時也發現一個新亞型肺癌及其致癌基因突變的差異,有助早期發現潛在的高風險肺癌患者,該研究刊登在頂尖期刊《Cell》封面。 肺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及二手菸、炒菜油煙、基因突變、家族病史還有空汙,從事金屬業、冶礦業、接觸石綿、放射線等特定行業,也是高危險群。 早期肺癌常常沒有任何症狀,通常因接受健檢或腫瘤轉移後引起的某些症狀才被發現。大部分症狀不具特異性,這是肺癌難以早期發現的原因。肺癌的症狀視癌細胞所在位置而不同: 咳嗽:是最常見症狀,通常是生長在支氣管內腫瘤 阻塞空氣的進出,或刺激氣管壁而造成。 咳血:腫瘤侵入支氣管黏膜血管,引發咳血情形。 厭食:在短時間內體重減輕很快。 呼吸困難:當腫瘤阻塞支氣管時,導致肺臟萎陷,減少肺活量,造成胸悶、呼吸困難。肋膜腔積水或心包膜積水也可能造成呼吸困難。 肋膜積水:若腫瘤擴展到肋膜,不僅會引起胸痛,也會出現惡性肋膜積水,導致呼吸困難。 聲音嘶啞:若腫瘤壓迫到喉頭的迴返神經時則可能會造成聲帶麻痺,導致聲音嘶啞。 吞嚥困難:若腫瘤擴散轉移到食道旁的淋巴結,而壓迫到食道則會造成吞嚥困難。 疼痛及無力感:若腫瘤位於肺尖壓迫到臂神經叢,會引起肩膀、手臂或手的疼痛及無力感。
小兒弱視(Amblyopia)是一種發生在大腦和眼睛之間的視覺疾病,主要是由於眼睛的各種異常,導致大腦無法正常處理從這個眼睛收到的訊息。具體來說,當一個眼睛有某些異常時,大腦視覺皮質會逐漸忽略這個眼睛傳遞的訊息,因此造成視力發育異常。所以可以說,小兒弱視是發生在大腦和眼睛之間的功能異常。 小兒弱視也被稱為「懶眼症(lazy eye syndrome)」,是一種眼睛發育不良的疾病,通常發生在幼兒期或兒童期。在正常情況下,人類的雙眼可以對焦同一個物體,並將其清晰地呈現在大腦中。然而,當一個眼睛有異常,大腦會逐漸忽略這個眼睛的訊息,並更多地依賴另一個健康的眼睛。 小兒弱視可以是由於眼睛的屈光不正、眼睛的位置不正確或者是其他的眼球結構問題所引起的。如果不及早治療,小兒弱視可能會導致視力永久損失。因此,家長和醫生都應該關注幼兒和兒童的視力發展情況,及早發現並治療小兒弱視。 若懷疑自己的孩子有小兒弱視,建議可以先到眼科醫生進行檢查,以確定是否有視力問題或者是其他眼睛疾病。眼科醫生可以進行詳細的眼部檢查,包括測量度數和視力、檢查眼球運動、瞳孔大小和反應等等,以確定是否存在小兒弱視等視力問題。 如果確定孩子有小兒弱視,則需要接受眼科醫生的治療,一般情況下,眼科醫生會給孩子開具一些矯正視力的訓練和治療方案,比如矯正眼鏡或遮眼治療,若孩子有斜視或其他眼球病變,也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心律過緩是心律不整的表現之一,正常人的心律為每分鐘50~100次,當心律低於每分鐘50次時,就可以稱為心律過緩。大多數患者在心律低於每分鐘50次才會有明顯的症狀出現。而對於心律過緩卻沒有症狀的患者,宜定期量測心跳及注意身體狀況;有症狀發生的患者則需進一步評估症狀是否與心律過緩有所關聯。
正常成人的心跳速率每分鐘在60 至100次之間,心臟跳動是有規律的,並隨著身體狀況加快或減慢。正常情況下,心臟跳動是由右心房的竇房結來控制,經由房室結、希氏徑,把電刺激由心房傳到左右心室,引起心臟的收縮跳動,以維持身體所需之血液供應。當此特殊的心臟電氣傳導系統出現異常,就會有各種不正常的心跳出現,例如心跳不規則、過快、或過慢的狀況,而引起心律不整的問題。心律不整大致可分為快速心律、慢性心律及不規則心律三大類;快速心律以上心室頻脈、心房撲動、心房顫動及心室頻脈較常見,而慢速心律則以病竇症候群及房室傳導阻礙最常見;不規則心律則以心房或心室早期收縮為主。
紅斑性狼瘡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疾病。因身體的免疫系統失調,自體抗體攻擊全身的器官和組織,導致身體功能損害及產生病變,故稱為自體免疫疾病。不同病患在不同時期,受到侵襲的器官也不盡相同,因此紅斑性狼瘡的症狀非常多樣化,且輕重程度不一。患者面部皮膚經常發生病變,產生如蝴蝶形狀、橫過面部鼻翼兩側的紅斑,像被狼所咬傷,故稱為紅斑性狼瘡。 診斷上主要是依據美國風濕病學院所訂定的十一點標準,包括:臉部出現紅斑、圓盤狀皮斑、光敏感、口腔內潰瘍、多發性關節痛或關節炎、尿蛋白超過每天0.5公克或尿液檢查出現圓柱體、神經學病變、肋膜炎或心包膜炎、血液學病變、免疫學病變、抗核抗體(ANA)陽性。若病患符合上述情形四項或四項以上,便可診斷為紅斑性狼瘡。
狐臭的俗稱,指的是某些人體在排汗時會散發特殊異味的症狀,成因與個人腋窩的大汗腺分泌有關。屬於原發性,且多半會遺傳,大多於青春期性荷爾蒙刺激時開始產生,中、老年後腺體漸萎縮,味道也就消失。此種特殊的症狀雖然不致影響人體健康,但很容易帶給其他人不愉快的氣味,使狐臭者備受心理壓力。如果可以想辦法減少或擦去腋窩下汗液的分泌,將可降低臭味產生。
腹膜癌是一種極少見的癌症,又可分為病灶位於腹膜的「原發性腹膜癌(間皮瘤)」,以及由其他器官癌症轉移而來之「腹膜轉移癌」。大腸直腸癌、胃癌、卵巢癌、闌尾癌、腹膜假性黏液瘤、胰臟癌、膽道癌及子宮癌都是腹膜癌可能的轉移來源。 腹膜顧名思義,是位於腹部內的薄膜組織,由上皮細胞組成,功能是分泌液體以保護腹腔內的器官。被腹膜覆蓋的器官包括子宮、膀胱及直腸…等。腹膜癌與卵巢癌因為疾病特徵類似,患者容易產生誤會。臨床上,常會發生腹膜癌轉移至卵巢的情形;腹膜癌與卵巢癌,在症狀與疾病進程上極為相似,醫師也常會以相同的治療方式應對這兩種癌症,其原因是腹膜與卵巢都是由上皮細胞組成,且已切除卵巢的患者仍有可能罹患腹膜癌(但機率較低)。
猴痘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由與天花病毒同屬的猴痘病毒引起,主要在靈長類和齧齒動物類間傳播;於1958年首次被發現,用於研究目的的猴群中爆發兩波疫情,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在1970年通報首例人類感染,為一名9個月大男孩。 此後陸續於中非和西非地區傳出個案,除了非洲是主要流行國家,近期也開始出現於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美國等國。台灣於2022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24日首次出現境外移入病例,是繼新加坡和南韓後,亞洲第三個出現病例的國家。 猴痘與天花病毒一樣都屬於「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皆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可分為「中非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其中中非分支嚴重度及傳播力皆高於西非分支。近年猴痘致死率為3%到6%。 通常先出現皮疹,由口腔或從臉部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出現於四肢的機率大於軀幹。通常透過與受感染的人或動物密切接觸,或接觸被病毒汙染的物體而感染,感染猴痘後,身體會出現皮疹且有發燒、頭痛、淋巴腺腫大等症狀,與天花症狀類似,但病情較輕微,症狀一般會持續14至21天,以症狀治療為主,病人通常會逐漸康復。
視網膜剝離是指眼睛內的視網膜(位於眼球後部,是感光細胞和神經元組成的薄膜)從其正常位置脫落或分離開來的疾病。這種情況可能會影響視網膜所接收的光線,進而影響視力。 視網膜剝離通常是由於視網膜上的破洞或裂孔引起的,這些破洞或裂孔可能會讓眼睛內玻璃體的液體進入並在視網膜下形成空隙造成視網膜脫離。另外,眼部外傷、高度近視、視網膜病變、視網膜新生血管等情況也可能增加患視網膜剝離的風險。 視網膜剝離的前兆症狀包括閃光、閃爍、黑點或線條在視野中大量增加,視網膜剝離時會產生視野缺損或視力喪失。如果發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進行診斷和治療。治療選擇包括視網膜雷射治療 、氣體灌注、鞏膜外扣與玻璃體切除手術等方式。
庫欣氏症是一種內分泌疾病,由賀爾蒙異常而引起。此疾病十分少見,每十萬人口中僅有約一人會患病。庫欣氏症患者的主要特徵為中樞型肥胖,即所謂「中廣身材」。
肺臟位於胸腔兩側,正常時如同氣球般脹滿胸腔內整個空間,肺臟由兩層肋膜包裹,與胸壁間的空間稱為肋膜腔。正常情況下,兩層肋膜靠在一起,中間只有少許液體(約5-15cc),做為肺擴張與收縮的潤滑劑,當液體體積超過正常數值時, 會使肋膜腔壓力增加,造成肺臟組織壓迫,稱為肋膜積水。
脂漏性角化症是一種良性的表皮增生,與皮膚癌無關。有時只長少數幾個,有時也可以非常多的數目呈現。顏色通常是褐色的,但是從淡褐色到深黑色都可觀察到,病灶大小則是從數厘米到數公分皆可。身體任何部位都可長脂漏性角化症,但以頭臉部,胸部,背部及四肢是最常見的生長部位。脂漏性角化症最主要的特徵是病灶表面像蠟質外觀。 大部分的脂漏性角化症病灶是沒有症狀的,只有少數會有輕微的搔癢感。此種常見的疾病好發的年齡大約在五十歲左右,幾乎每一個人的皮膚在其一生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脂漏性角化症,因為數目常會隨著年齡增加,此症也被認為是年長者常有的皮膚症狀。
子宮外孕是指受精卵著床在子宮以外的地方,例如:輸卵管、卵巢、腹腔等。因胚胎著床發育的位置不對,會使胚胎無法健康成長,也會引起母體的病變及傷害,甚至死亡,須及時就醫治療。
脊椎滑脫定義為平滑的脊柱曲線中,一個椎體因退化、椎間關節的纖維鬆弛,或外傷等因素,脫離曲線造成上位的椎體產生對於下位椎體向前或向後的位移現象。 脊椎滑脫好發於腰椎第四、五節及第五腰椎與薦骨間及頸椎的第五、六、七節,最主要的原因為日常生活中彎腰、仰背、低頭及抬頭的動作,於第四五節腰椎的活動角度最大,因之發生退化的機會最高;加上不良坐姿或不當的姿勢搬重物等,都會讓脊椎受力增加,承受很大壓力,若核心肌群不夠強,滑脫位移的可能也是最明顯的。 脊椎滑脫症依照滑脫程度可再分為不同等級,據統計約有5%的人口患有脊椎滑脫症,不過只有少數人因為症狀嚴重而需要開刀治療。
鞏膜炎是一種嚴重眼睛疾病,主要影響人們外觀所習慣稱呼眼睛外層中「眼白」的部分,實際上的鞏膜涵蓋的區域更廣,除眼白外還有延後到眼後的區域。鞏膜炎一般按照病變的部位,可以在區分兩大類: 前鞏膜炎(Anterior Scleritis):發炎區域就是前方的鞏膜,簡單來說就是眼白部份,好發於年輕女性,且多為雙眼發病。 後鞏膜炎(Posterior Scleritis):發炎區域在後方鞏膜,較為少見,單眼發病為多,一般在前面的眼白部分不一定會有明顯改變,診斷較困難。 表層鞏膜炎(Episcleritis):表層鞏膜組織發生發炎,不一定很嚴重,也未必波及到深層的鞏膜組織,與鞏膜炎有所差距,但滿多類型的鞏膜炎都會連帶有表層鞏膜炎的發生。
老花眼是眼睛自然老化的現象,不管近視、遠視或散光的人都會發生,年輕時沒有近視眼的人會老花得較早,近視的人則老花得較晚。主要症狀是看近不清楚,近距離閱讀困難,眼睛也容易疲勞、痠澀。通常在40歲前後便會出現症狀。但現代人因3C等科技模式改變生活,使用眼習慣不佳,30幾歲就可能提早出現老花。 如果已有明顯老花症狀出現,配戴老花眼鏡是最佳治療方式。如一直不戴眼鏡矯正,會使症狀更加重,可能讓視力惡化更明顯。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簡稱,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心臟病。 環繞在心臟表面的冠狀動脈,主要負責供應心臟氧氣和養分,當脂肪堆積而使動脈血管變窄或阻塞,就叫動脈粥狀硬化。如果只有慢性阻塞,通過的血流量減少導致缺氧但無心肌壞死,即為「狹心症」;如有急性阻塞,心肌突然得不到氧氣供應造成組織壞死,就是「急性心肌梗塞」,嚴重可致休克、死亡。 冠心病過去是以中老年人為主的疾病,但近年患者年紀下降,據研究與人們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的改變有關。包括冠心病在內的心血管疾病,長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
弓形蟲 (Toxoplasma gondii) 是一種胞內寄生原蟲,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體,貓科動物為其最終宿主(final host),大部分溫血動物可能因誤食貓糞便中已完成芽孢化的卵囊(sporulated oocyst)污染的水或食物,或是吃到其它未煮熟受到感染動物組織中的囊體(tissue cyst)而被感染。 大部份的貓及中間宿主於感染弓形蟲後多無臨床症狀,症狀則視所受影響的器官而定。在人類,少部分病患會出現症狀,常見的有局部淋巴結腫大,偶見發燒、肌肉酸痛、丘疹及肝脾腫大。 懷孕婦女於懷孕期間初次感染者,可能會傳染給胎兒,但懷孕前即被感染者,只有當免疫力低下時才會傳染給胎兒。
粉瘤是皮膚病中常見的皮下腫塊疾病之一,只要是成年人都可能誘發。主要因皮脂腺阻塞或外力穿刺傷而形成。特徵為膚色的皮下突起,鼓起的表皮中心常會看到一個小黑孔,有時稍加擠壓,會跑出一些帶酸臭味的粉狀物質,因此又有粉瘤之別稱。 粉瘤絕大部分屬於良性,有的明顯隆起於表皮,有的則深埋真皮內,乍看和青春痘很像,但由於粉瘤內含廢棄角質,不像青春痘只是單純的毛囊發炎,所以並不會自行消退,更可能隨時間愈長愈大。最好當發現皮膚一有異狀時,盡早就醫交由專科醫師確診,視粉瘤的大小及嚴重性可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局部藥物注射、雷射治療、切開引流、手術摘除等。不過若想要徹底根治,最好還是選擇及早開刀,趁粉瘤愈小的時候開刀處置,疤痕會愈小,復原得也愈快。當粉瘤破時,會有發炎症狀,此時可使用抗生素治療。但沒有發炎的粉瘤,使用抗生素是無效的。
疝氣是部分內臟(最多是小腸)經腹壁肌肉或筋膜的破洞或缺損向外不正常凸出的現象。最常發生部位在鼠蹊部、肚臍、腹部等。其中以「腹股溝疝氣」最常見,有些人在幼兒時就被發現,有些人則到成年才發作,活動時會感覺腹部或腹股溝的疼痛及下墜感變明顯,平躺時腹部或腹股溝的凸起可能會消失,當疝氣突然變大或無法縮回腹部時,會導致劇烈疼痛,嚴重時可能造成腸子壞死。 疝氣種類不少,根據位置加以分類: 腹股溝疝氣(發生於腹股溝)、股疝氣(發生於大腿與腹部之間)、臍疝氣(發生在肚臍周遭)、切口性疝氣(發生在外科手術切口或疤痕處)
人的肺臟和胸壁間有一潛在的空腔,名為肋膜腔。此肋膜腔由肺臟的臟層肋膜和胸壁的壁層肋膜所包覆。正常情況下,兩層肋膜是靠在一起,有些微的肋膜液幫助潤滑,肋膜腔內並無氣體;簡單地說,氣胸是指肋膜腔內出現了氣體,如果氣體的量持續增加,會造成了肺葉的塌陷,靜脈血液回流減少。氣體可通過下述三條途徑之一進入肋膜腔,其一肺泡中的氣體由於臟層肋膜破裂進入肋膜腔;其二 經胸壁,膈肌或氣管進入,如胸部外傷後造成; 其三來自肋膜腔的產氣微生物。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常見的眼部疾病之一,也是老年人頭號視力殺手。黃斑部位在視網膜中間,決定影像成形的形狀、顏色和亮度。當黃斑部發生病變時,病人會有影像扭曲或視力模糊的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辨色力的異常。病人的視力會受到影響,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嚴重時可能導致失明。 黃斑部病變的原因有老化、先天基因、陽光傷害、抽菸、高度近視等因素,目前好發於中老年族群或近視患者等。黃斑部病變的診斷需進行眼底檢查和光學檢查,並根據病情選擇治療方式。治療上根據不同的黃斑部病變採用不用的方式,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目前已有藥物注射治療,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目前大多長期追蹤觀察,尚未有理想的治療方式,部分文獻指出葉黃素對於中期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有幫助。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是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主要表現,它常與其他動脈粥狀硬化疾病,如冠狀動脈疾病及腦血管疾病有關。一般而言,周邊動脈疾病引起的組織缺血多好發於下肢,當有斑塊堆積在周邊動脈血管,形成血栓,或血管硬化造成狹窄、阻塞,而導致下肢組織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氧氣與養分,引起組織缺血與壞疽等,即稱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台灣盛行率高達15.6~32%。
正常女性的卵巢功能多是在45~50歲左右開始衰退,卵巢早衰就是指卵巢功能在40歲以前就提早衰退。卵巢早衰,體內的動情素和黃體素分泌量減少,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月經異常,當卵巢完全失去功能後,會出現停經及各種更年期症狀,導致年輕女性的生育力受損甚至不孕。如果突然有超過4個月無月經,或月經週期縮短,都是警訊。 過去,卵巢早衰被認為就是早發性停經,卵巢功能不再恢復。但後來臨床發現仍有部份病例又間歇性恢復卵巢功能。由於現代人晚婚晚生的情況普遍,許多女性是在想生小孩時才發現卵巢早衰無法懷孕,所以育齡階段女性應積極檢查,及早發現才能因應。若到完全停經的程度,想生育就只能透過借卵一途了。
敗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人體,進到血液循環內大量增生繁殖,產生的毒素循環到身體各組織器官,所造成的急性全身性發炎反應。隨著病程發展,器官功能會逐漸受到損害無法維持,演變成嚴重敗血症、敗血性休克。敗血症的死亡率約為20%,嚴重敗血症死亡率則提高至30~50%,若為敗血性休克合併多重器官衰竭時,死亡率更高達80~90%。敗血症死亡率高的主因在於,感染病原菌後引起體內激烈的免疫反應,使身體組織損壞、器官功能失調。
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由於心臟裡的兩個小房間(左心房及右心房)跳動不正常所導致心跳不規則。正常心跳時,心房正常且規則收縮,每分鐘約60~100下;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沒有正常收縮,跳得不規則且非常快速,速度可達每分鐘350~600次。 打個比方,心臟好比一台節拍器,規則且按部就班跳動。當心房收縮後,心室接著收縮,構成一次心跳。很多原因會影響心房功能,若心房功能異常時,無法配合規則心跳,就會產生心律不整,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心房顫動。
高血脂是一種血液中脂肪含量過高的疾病,主要與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超出正常值有關,也是引發其他重大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動脈硬化甚至腎臟病等的危險因子。 一般而言,總膽固醇(TC)高過200、低密度脂蛋白(LDL)超出130、高密度脂蛋白(HDL)低於40mg/dl、三酸甘油酯大於150mg/dl,其中任一異常或者合併多種異常情形,就可能是罹患高血脂症。當總膽固醇來到200~239、低密度脂蛋白介在130~159、三酸甘油酯介在150~199 mg/dl,即屬邊緣性危險濃度值;再攀升到高過240(總膽固醇)、160(低密度脂蛋白)和200以上(三酸甘油酯)則為高危險濃度值。 患有高血脂症的人初期多沒有明顯症狀,少數家族遺傳的高血脂症患者,皮膚會出現黃色瘤或黃斑瘤。故若想及早發現,要靠定期健康檢查,檢測血液中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濃度來判斷。
心臟病,泛指心臟或心血管系統在結構或功能上失常而引起的健康問題。心臟是人體維持運作最重要的器官,健康的人每天心跳約十萬次,會打出8000公升以上的血液流經全身各處。一旦心臟功能受損、心跳停止,腦細胞、心肌在數十分鐘之內會缺氧,使人失去知覺而昏迷休克,若休克超過十餘分鐘無法救回,人將死亡。 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以冠狀動脈心臟病最常見。冠狀動脈心臟病主因動脈硬化阻塞造成,現代人高脂、高膽固醇的飲食習慣,很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在許多先進國家,心血管疾病都名列死亡原因前幾位;在台灣,心血管疾病也長年高居十大死因前三名。
扁桃腺癌屬頭頸癌一種,頭頸癌種類眾多,發病範圍集中於頭頸位置,部位在扁桃腺,扁桃腺位在口腔後方兩側,呈卵圓形鞍狀。 扁桃腺癌會導致吞嚥困難和喉嚨卡住東西的感覺,扁桃腺癌被診斷出來時通常已屬晚期,此時癌症已經擴散到附近區域,例如頸部淋巴結。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因骨髓或其他造血器官產生大量不正常的血球,抑制正常的造血功能,導致發燒、出血、貧血等症狀,其中依病程發展速度和癌細胞成熟度分為急性與慢性,再依細胞的來源及形態特徵分為淋巴性與骨髓性。不僅是癌症死亡率第九位,更是小兒癌症第一位。 急性白血病比慢性白血病嚴重,疾病表現複雜不易處理,若無積極治療,將於數月甚至數週內死亡。此外,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兒童,即使有高達8.5成可完全治癒,但復發後治療成效不佳,成人則大多預後較差,多倚靠骨髓移植。 急性白血病常有貧血、發燒、出血傾向,以及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淋巴性又常伴隨淋巴腺或脾臟腫大,兒童則易骨頭疼痛,如腿骨及胸骨疼痛。
高血壓是指靜止狀態時所測得的血壓持續地高於或等於140(收縮壓)或90(舒張壓)mmHg。高血壓與國人十大死因中的腦血管疾病(第二名)、心臟病(第三名)及腎臟病(排名六至八名)密切相關。顧名思義,血壓是血液施於血管壁的壓力,心臟在收縮時血管壓力較高,測得的血壓稱為收縮壓,放鬆時壓力減小,稱為舒張壓。一般健康成人的收縮壓約在120、舒張壓約在80毫米汞柱之間,當收縮壓來到130-139、舒張壓來到85-89mmHg,就可能進入高血壓前期,屬病發之灰色地帶,需開始留意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調適,以預防血壓值繼續攀高。 高血壓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有些則有上述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患者很難自我察覺。臨床表現的症狀,通常是因為高血壓已持續好一段時間,傷害到心血管系統而引發,可能病徵有疲乏、頸部痠痛、頭昏、頭痛、失眠及心悸等。高血壓也會加速血管硬化,帶來諸多併發症,如心臟病、腦中風、視網膜病變及腎病等。高血壓患者若合併高膽固醇或高血脂症,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機率會增加一倍,如再加上吸菸,致病率更高。 一兩次血壓測量值偏高,不代表一定就罹患高血壓,這可能是基於某些外在變因,如剛進行劇烈運動或情緒過於激動等,但假使在固定時間、不同天數的測量值,超過三次以上為血壓過高,則應盡速就醫查明,做進一步的控制。
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是胃酸和胃黏膜間的平衡失常所產生。胃酸幫助食物消化,胃部屬於強酸環境,胃壁黏膜細胞透過不斷修復防止胃酸破壞胃部,當胃部黏膜細胞自我修補能力受損,胃酸直接侵襲胃壁,在胃壁破損區域產生發炎、纖維化等狀況,便是胃潰瘍,此時胃部結構可能逐漸變薄,嚴重時可能導致胃出血,甚至是胃穿孔,造成腹腔嚴重感染。 正常情況下,胃黏膜細胞有豐富的血液供應,可產生新細胞,影響胃黏膜細胞受損的原因包括胃幽門桿菌感染、胃酸過多、藥物刺激、吸菸、飲食習慣不良以及心理壓力等。 胃酸造成潰瘍不只發生在胃部,連接胃部的十二指腸也可能腸潰瘍,通常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兩者合併稱為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 disease)。 多數胃潰瘍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患者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大多數是悶痛。一般而言,疼痛的嚴重度與潰瘍的大小有部分相關,愈大、愈深的潰瘍,症狀比較嚴重,部分潰瘍很嚴重卻沒有很明顯症狀,常見年紀大、有糖尿病病史或服用消炎止痛藥的患者。 有部分患者有出血、胃穿孔、阻塞等併發症,出血的症狀包括吐血、吐黑色物質、解黑便、頭暈,甚至於休克等,穿孔患者症狀則包括嚴重腹痛、發燒;有阻塞併發症的患者會有嘔吐、腹脹,吃了少量的食物就飽脹、便秘等。也有患者出現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症狀。
邊緣型人格疾患是《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所列的精神疾病之一,其主要影響在於患者對自身與他人的形象認知不斷擺盪、時好時壞且充滿矛盾,加上對於受遺棄的極度恐懼,進而帶來情緒、行為層面的極端情況,對患者生活、人際關係和周遭的人造成重大影響。 邊緣型人格疾患的邊緣,意味著此疾病介於「精神官能症 (neurosis) 」與「精神病(psychosis)」之間的模糊地帶。一般來說,患者通常在步入成年的初期發病,隨著年齡增長,對自己有更多了解時,病況或有可能稍微好轉。患者也可能同時患有其他嚴重精神疾患,包括焦慮症、抑鬱症、躁鬱症、精神官能症等。
骨刺是增生的贅骨,屬於人體自然退化現象,通常出現在關節、脊椎活動較大的地方,如頸椎、腰椎、肩關節、膝關節、腳踝等處。 隨著年紀漸長及長時間壓迫關節,脊椎間軟骨漸漸失去彈性、支撐力不足,脊椎的關節面開始承受較大的壓力,在關節邊緣處長出一些尖刺狀的贅骨來增加關節面的受力面積,俗稱「骨刺」。 骨刺並不一定有症狀,但當骨刺壓迫到脊髓或神經,或是韌帶、肌腱、神經等軟組織,就可能造成磨損與疼痛,常見的部位包括脊椎、肩膀、手部、臀部、膝蓋與腳部。